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一览  >  材料工程学院

材料工程学院简介


学院简介▲

  材料工程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安全工程、应急技术与管理、应用化学5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化学为基础、材料为重点、安全为特色,互为支撑的学科及专业结构。学院拥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国家工程教育认证通过专业、江苏省重点应急管理学院建设点、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建设点、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江苏省新型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化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材料与安全学科综合训练中心、苏州市功能陶瓷重点实验室、苏州市安全工程与应急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学院现有教科研实验室面积10000多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5000多万元,学院注重与地方企业的合作交流,联合共建了60多个产学研合作平台和实践教学(就业)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学院积极拓展国际化办学模式,2018年起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欧克莱尔分校开展联合办学,2023年起与芬兰坦佩雷应用科学大学开展联合办学。

  学院拥有一支学历职称层次较高,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全院共有教职工98人,专任教师84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41人,博士78人。学院有省优秀科研团队1个,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4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省“青蓝工程”青年骨干教师12人,省“双创科技副总”29人,省“双创博士”9人,研究生指导教师30多人。近三年,学院到账科研总经费4000余万元,科研成果转化80项;完成各类科研项目250多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40多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的论文共160篇,授权发明专利160件。

  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300余人,与中国矿业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50余人。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实施“导师制”,鼓励低年级本科生进入教师科研实验室,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社团活动,强化培养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

  近三年,130多名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其中被SCI或EI收录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件,获批省级以上创新创业项目50余项。参加学科竞赛成绩显著,2019年获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2021年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科技竞赛江苏省一等奖,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竞赛红色专项二等奖;2022年获第十二届“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第二届江苏省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一等奖,第十届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第二届江苏省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一等奖,第十届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2023年获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银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原互联网+大赛)本科生创意组全国银奖,江苏省创新创业“五星级”金种子项目,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二等奖,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水处理实验创新大赛特等奖,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化学化工实验竞赛特等奖,全国安全科学与工程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三等奖等。

  近三年学生的考研升学率保持在25%以上,其中相当多的学生考取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厦门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苏州大学、江南大学等“985”“211”高校。2022届毕业生升学人数首次达100人,2023届毕业生升生学比例达到近30%,均创历史新高。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肯定,每年被学校评为“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办学特色▲

   材料工程学院历来重视专业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较强优势和特色。通过建规立制、开办讲座、开放实验室、创建专业社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等举措,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水平。历年来,学生在考研、学科竞赛、挑战杯竞赛以及就业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学院形成了“科教互通、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历届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

施行导师制,形成良好的“导学”关系

   学院出台了《材料工程学院导师制实施办法》,从大一开始通过“师生互选”形式为学生安排了学业导师,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及开展本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训练。从大二开始接受浸入式创新训练教学模式,学生加入导师课题组开展创新训练,导师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将课堂“搬”入实验室和企业。导师制是辅导员、班主任二元制的补充,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生教育工作机制。 

平台开放,课程优化,提升大学生基本技能

   材料工程学院拥有省级材料与安全学科综合训练中心,该中心作为跨学科的综合训练及创新实践平台,已形成 “以化学为基础、材料为重点、安全为特色”的多学科协同育人模式。以高水平的实践平台为基础,学院做好顶层设计,优化课程体系,为每个专业开设了丰富的实验实践课程和创新训练课程;通过开放实验室,所有学生全面接受各类专业技能训练和创新训练。学院每年的科技节都会举办大型赛事,以赛促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效。

团队培育,成果孵化,塑造大学生良好科学素质

   材料工程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氛围浓郁,拥有江苏省新型功能材料重点建设实验室和苏州市功能陶瓷重点实验室等高层次科研平台。学生入学后,各专业积极选拔优秀学生加入教师科研团队,低年级同学与高年级同学及研究生一起研究,从最初的观察学习,做实验助手,阅读外文专业文献,到后来自己独立做研究,很多学生经过这个过程的强化训练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表了学术论文,参与了教师专利撰写等。2019年11月,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学联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六届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材料工程学院《新型四氮唑羧酸配合物的合成及抗癌活性研究》项目斩获全国二等奖,2023年获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学院积极搭建校企对接平台,与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及“创客空间”,积极孵化师生共创的优秀成果。

丰富第二课堂,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

   学院出台了《材料工程学院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管理办法》,每年对各个班级征集的大学生课外学生作品进行筛选,组成《材料工程学院创新创业项目库》,由学院集中组织答辩、评审,根据答辩情况,进行院级立项,优秀项目推荐为校级项目,并对项目进行进一步培育,遴选一部分参加省部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同时,学院出台了《材料工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学分管理办法》,将学生参与科技活动、专业知识竞赛、实验技能竞赛、专业讲座、科研立项、公益活动等内容纳入学分制管理,丰富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内涵;通过创新创业学分管理,提升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水平,学院在课余安排内容多样、形式活泼的科技、文体、志愿服务等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2020年“城市营养液 环保守卫者”志愿服务项目获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大赛金奖。2021年,爱心“1+1”七彩假期实践团获全国“圆梦工程”助力乡村学校少年宫“七彩假期”志愿服务示范团队,“分类有道,青力护虞”获“垃圾分类·青春助力”江苏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优秀团队。2022年暑期社会实践获评全国“七彩假期”示范团队、全国“强国有我‘核’你一起”大学生志愿宣讲团,“垃圾分类·青春助力”江苏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省级立项。2023年“星火成炬,共防结核”获评全国大学生“防治结核 志愿有我”宣讲团,“未爱而生 星火传递”实践团获评全国大学生“七彩假期”志愿服务示范团队。


专业介绍


1、应用化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江苏及长三角经济圈,依托区域精细化学工业,面向精细化学工业、工业分析和安全环保行业领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具有良好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家国情怀,具有扎实的应用化学专业理论基础、突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安全环保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在区域精细化学工业、工业分析和安全环保等相关产业领域从事产品研发、工艺设计、质量控制、化工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化工原理、精细化工工艺学、化工过程安全与设计、机械制图、电工电子学、工程伦理与工程项目管理、应用化学专业英语、高分子化学、精细化学品合成、精细化学品分离技术、精细化学品分析技术、精细化工过程与设备、化工工艺模拟仿真、谱学导论、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化工CAD、水污染控制工程等。

   师资力量:本专业教师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及顶级学府,包括美国常青藤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师资力量强,结构合理,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3人,讲师3人,涵盖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化学工程与工艺、精细化工、安全工程、环境保护、制药工程与药物制剂等领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就业方向:能在化学化工、制药、工业分析、安全、环保、能源、材料、食品、电子、商检等行业部门从事产品设计与开发、分析检测、质量控制、生产现场技术支持、化工安全生产管理与环境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工作。

   教研科研成果:近五年,获得优秀教学团队1个(地市级),教改和教学研究项目6项(省部级1项、校级5项),教学成果奖共1项(地市级1项),教师参赛获奖3项(省部级2项、校级1项),优秀毕业设计(论文)30项(省部级5项、校级25项),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团队10项(省部级3项、校级7项),优秀教师荣誉称号10项(省部级2项、地市级1项、校级7项)。

   近五年,获得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5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1项。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和文体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018-2022年学生获得学科竞赛奖励共36项,包括国家级4项,省部级30项,校级2项。其中,李巧云老师的“新型四氮唑羧酸配合物的合成及抗癌活性研究”项目分别获得第十六届“瑞华杯”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和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近五年专业教师教学获奖比例达到72.03%。

近五年,本专业专任教师共承担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4项,地市级项目9项,以及横向项目24项,科研经费达1074.35万元,专业教师人年均科研项目经费为9.105万/人/年;以第一单位、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核心期刊以上科研论文71篇(其中SCI收录67篇),专利授权16项。国家级科研奖励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3项,地市级科研奖励2项。




2、材料科学与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江苏及长三角经济圈,依托区域高新材料产业,面向高分子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专业领域,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具有扎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能在区域高新材料产业领域从事产品设计与开发、产品品质管控、生产现场技术支持与生产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材料制备技术,材料加工工艺及设备,材料结构与性能表征。

  师资力量:本专业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有17人,国外访学经历教师10人,涵盖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领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专业优势: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国家工程教育认证通过专业,江苏高校一流本科专业,所依托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

   就业方向:新材料产业、电子功能材料产业及相关领域,特别是涉及到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产业领域,从事产品设计与开发、产品品质管控、生产现场技术支持与生产管理等工作。

   科研成果:近五年,取得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19项、市厅级项目34项、企业委托项目150项。近三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积极指导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工作50余项,本科生参与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余件。2023年本专业学生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均创造学院历史最佳成绩。




3、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培养目标: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紧扣长三角地区的行业需求,以锂离子电池材料、新型二次电池材料与器件为主要方向,锂电材料回收、锂电池安全等相近领域为辅助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系统的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使之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国际化视野,能胜任新能源电池、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及微电子材料、光电功能材料、环保节能等领域的材料研发、产品制造、品质监控、性能检测和生产管理工作,能参与项目决策,成为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大学化学、物理化学、应用电化学、能源材料制备技术、能源材料仪器分析、新能源材料性能及测试、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基础实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创新型实验。

师资力量: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4名,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4人、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3人。24位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毕业于国内外名校,半数教师有海外求学经历。

专业优势:新能源是实现碳中和的主角和国家的战略性产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是新能源发展的基础和新能源产业的核心,是实现新能源的转化和利用以及发展新能源技术的关键。预计未来20年内,市场对新能源材料和器件方向的专业人才需求量巨大且迫切,特别是面向新能源应用的材料开发创新型应用型复合人才。

就业方向:能在锂离子电池、储能、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及微电子材料、光电功能材料、环保节能等领域从事材料研发、产品制造、品质监控和生产管理工作,能参与项目决策,并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科研成果:国家级项目11项、省部级项目16项、市厅级项目8项、企业委托项目30余项。近三年,本专业的教师积极指导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工作,本科生参与发表科技论文1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余件。




4、安全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苏南及长三角经济圈,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新工科”建设理念,培养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工程素养,对工业生产领域的复杂工程安全问题有较好的识别和解决能力,能够胜任安全技术开发与研究、风险分析与评价、安全健康环境检测与监测、安全咨询与培训、企业安全管理和政府安全生产监督与应急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安全管理学、系统安全与风险评估、安全人机工程、燃烧与爆炸理论、过程工程原理、职业安全与健康、设备与机械安全、消防技术及工程、安全检测与监测技术等。

  师资力量: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6名,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4人、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11人、博士学位29人,取得《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8人、《安全评价师》证书2人。

  专业优势:本专业为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产教融合品牌专业,依托苏州应急管理技术学院构建了政校行企共建共管共享的人才培养共同体,专业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了特色鲜明、学科优势突出的多层次、多元化安全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就业方向:能够胜任工业生产领域如化工、机电、冶金、纺织等行业的安全技术开发与研究、风险分析与评价、安全健康环境检测与监测、安全咨询与培训、企业安全管理等工作及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与应急管理工作。

  科研成果:省部级项目6项、市厅级项目3项、政府及企业委托项目 30项。近三年,安全工程专业的教师积极指导本科生参与学科竞赛、科研项目等工作。本科生参与全国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大学生实践与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全国捷安杯”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技能竞赛二等奖1项;江苏省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5、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美合作办学)

  培养目标:材料科学与工程(高校中外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专业明确工程教育和新工科建设理念,采用国际化办学模式,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欧克莱尔分校开展1.5年+2年(美国)+0.5年强强联合办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认可的材料专业本科毕业生。通过4年的学习,达到培养目标的学生可以同时获得两个学校的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软材料、材料宏观制造、材料表征、微电子材料加工、材料计算科学等。

  就业方向:在材料的制备、加工成型、材料结构与性能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品质管理、技术改造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

  合作学校简介: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欧克莱尔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Eau Claire,简称UWEC),始建于1916年,有近百年的建校史。该校位于美国威斯康星州欧克莱尔市,被誉为美国威斯康星州最美丽的校园。学校拥有在校学生10,500名,在文理、商学、教育与人文科学和护理与健康科学方面设有80多个本科生专业和14个硕士专业。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欧克莱尔分校最大的特色是重视本科生的科学研究,教授经常与学生一起开展研究工作,使得本科学生可以得到只有在较大的学校中研究生才能得到的宝贵经验。经常有学生在美国地区性或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上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不少学生本科期间就公开发表了他们的作品,有些甚至发表在著名的期刊上。由于在教学方面享有盛誉,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欧克莱尔分校吸引了大量的美国中西部的高质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