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一览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


学院简介▲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近2000人,与中国矿大、苏州大学、东北石油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北方民族大学、湖州师范学院等联合培养在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近30人。学院教职工总数110人,其中高级职称57人,博士44人,兼职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8人。

学院下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五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试点专业、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特色专业、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物联网工程为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软件工程专业为江苏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试点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类。此外,面向产业需求成立了人工智能技术学院。

学院实验中心作为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计算机硬件基础、物联网综合应用、数字媒体技术、网络结构与集成、移动计算、软件工程等实验室和大学生科技竞赛和创新工程实践中心。为满足教学与科研的需要,学院建有“IT工程中心”和“物联网工程应用”苏州市重点实验室、“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校级重点实验室和“商务智能与分析”校级协同创新中心等学科支撑平台。此外,与美国、日本等高校建有“信息科学国际联合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共建“工业智能计算与安全联合实验室”等产学研合作平台。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始终坚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成效显著。学院现有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先后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苏州市计算机学会杰出教育奖1项。完成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8项;全国高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课改项目8项;教育部产学合作综合改革/协同育人项目31项。学生近五年共获得全国互联网+大赛、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等全国性竞赛奖项397项。

近年来,学院共承担国家自然基金8项、江苏省自然基金等省部级项目15项、横向经费到账2000多万元。授权发明专利186件,转让94件。发表科研论文400余篇,其中IEEE Trans.,ACM Trans.等高水平期刊及卓越期刊上发表40余篇。科技成果先后获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1项、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三等奖5项。

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7%左右,毕业生在各行各业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学院不断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先后建有“智能网联研究院”、“工业智能计算与安全”、“医学大数据分析”、“智能视觉信息处理”等校企联合实验室,与苏州科达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泛微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软科技集团、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东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杰普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等建立校外实训就业基地。与美国蒙莫斯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欧克莱尔分校、日本九州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展联合办学,为学生的国际化开辟了渠道。

学院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科研促教学,深入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坚持“突出特色,拓展途径,校地互动,提高质量”的方针,深化“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完善和拓宽学科结构,努力打造特色鲜明、创新务实、充满活力的和谐学院,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历经二十余年的创业与发展,形成了以校地互动、校企合作和国际合作为途径的应用型办学特色。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制定了符合IT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创建了与企业职业要求有效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人才质量为根本,创建了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育支持体系。学院先后获得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省级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省级软件产业人才培训基地、NIIT国际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和江苏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试点院校等荣誉称号。

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

办学特色▲

加强行业产业学院建设,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

学院长期注重产教融合,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及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2020年正式成立省市共建人工智能技术学院。人工智能技术学院以地方产业规划布局为导向,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以产教融合为主要抓手,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为依托,凝炼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核心课程,通过与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合作、组建一个IT企业联盟、与一个以上产业园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构建产业、学校、企业、政府、园区五位一体的“1+1+1+X”模式,一方面,培养能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领域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专门人才,尤其是大数据高级分析师、系统架构师等高级人才;另一方面,培养具有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能,能服务于各行业的人工智能+X的高级复合型人才。2021年起,在全校一年级学生中通过转专业的形式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方向)实验班。

 

人工智能技术行业学院成立

构建“五双”全要素育人机制,全过程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

“五双”即“双元”(学院+企业“双元”主体)、“双真”(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数据实训平台)、“双创”(创新+创业环境)、“双师”(讲师+工程师师资)、“双源”(构建教学线上资源+线下资源)。通过将‘五双’机制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引导学生真操实练,从而使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

校企、校地、校校多维度合作,全过程育人打通“最后一公里”

得益于苏州地区IT企业的集聚效应,学院校企合作全面覆盖各专业,实施校企合作“3+1”培养方式,即学生在学校开展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后,最后一年进入企业开展真实项目实训及企业文化熏陶,提高了毕业生能力与企业实际需求的匹配度,也延长了企业对用人的考察周期,受到企业普遍好评。

校地合作同样也给双方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校地合作迅速升温,实现了从“亲近业界”到“融入业界”的转变。常熟市政府部门和常熟理工学院校地融合发展战略合作签约,成立智能网联研究院,更好地促进地方产业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抢占“新高地”。

国际合作让师生大受裨益,拓宽了国际视野。学校计算机学科与美国蒙莫斯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欧克莱尔分校、日本九州工业大学建立了信息科学国际联合实验室,为开阔师生的国际化视野搭建了平台。借助联合实验室平台,在“中国常熟—日本北九州—美国欧克莱尔—美国纽约”定期举行和轮流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同时,联合3所高校开展科学研究,各校的教师和学生通过这一平台,实现国际互访和交流,探讨各国大学的教育经验,取长补短。

 

校领导带队赴威斯康星大学欧克莱尔分校交流

 

与常熟市共同成立大医疗健康大数据研究院

构建第二课堂创新实践体系,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第二课堂推进“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得益彰”的综合素质培养机制,鼓励学生组建课外兴趣小组,以学科竞赛为抓手,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学院探索形成“学科竞赛→工程实践中心(项目驱动的‘1教师+1企业+1学生’团队培养)→校外实践基地”“学生社团→创新工坊→校企(IT企业联盟优质企业)联合实验室”的多轨并行实践体系。学生实践能力不断增加,参与研发了无人驾驶的“智小蜂”无人清扫车,管道全景检测机器人、汽车底盘设计等,就业质量持续提升。2022年,进入上市企业、三资企业、国际国内500强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就业学生数达到115人。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颁奖典礼

 

学生赴企业参观实践

 

管道全景检测机器人

 

苏州电视台报道学生团队研发的“智小峰”无人清扫车

 

学生出版专业书籍

发起建立计算机学科联盟,提升教书育人整体质量

在计算机这个专业领域,地方应用型本科学院各有特长但也各有局限。为了培养高质量行业人才,2016年学院联合多所高校共同发起构建江苏省应用型高校计算机学科联盟,共同探索人才培养体系及评价标准,在师资、教学资源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


就业前景▲

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近年来,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大力支持学生考研出国、考公考编,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环境,专设考研考公自习室,配备空调等设备,并在专业课程、复试技巧等方面加强对学生指导,近年考研录取人数和质量逐年提高。学院加强与国外大学的合作办学,如与美国蒙莫斯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欧克莱尔分校、日本九州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展联合办学,为学生的国际化开辟了渠道。一批优秀毕业生到复旦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卡内基梅隆等国内外一流高校继续深造。

通过产业行业学院建设,IT企业联盟建设,加强与地方政府、产业园以及行业优质企业的联系和沟通,为学生实训实习及就业拓展渠道,吸引更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来校招聘(每年提供就业岗位约4500个),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科学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给予充分好评,认为学生忠诚度高,理论功底扎实,动手能力强。

2022年分专业就业情况统计表

专业

年终就业率

升学出国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嵌入式培养)

94.19%

12.79%

软件工程(嵌入式培养)

98.81%

9.52%

物联网工程(嵌入式培养)

97.37%

18.42%

数字媒体技术(嵌入式培养)

100%

4.88%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94.88%

12.82%


学院专场招聘会


典型案例▲

在创业路上踔厉前行

杨五一,男,24岁,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级学生,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图虫认证资深创意摄影师,Vjshi光场、新片场等多个素材交易平台签约供稿人。2019年在校成立“光羽映像”校园传媒工作室,经三年稳定发展,于2021年成立苏州一粒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公司与常熟奇瑞捷豹路虎、常熟理工学院、中国声谷研究院、苏州市平江街道、常熟宝信宝马等多家企事业单位有过项目合作,至今已制作过大大小小上百个项目,业务营收稳定上升。杨五一带领团队加入了常熟市广告协会,在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熟分院)担任外聘讲师。积极地用作品、用实际行动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力,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回馈社会。

创业以来,杨五一带领团队荣获常熟市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常熟市广告协会2022年度优秀广告单位等荣誉;带领团队创作的作品更是获得了数十项国家级、省级、市级比赛奖项,如第九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摄影类总决赛二等奖、视频类总决赛三等奖,第十二届蓝桥杯视觉设计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第二届中国大学生创意节创意摄影组全国三等奖,江苏省第28届优秀广告作品大赛公益微电影类银奖,第二届江苏省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一等奖,第四届“文明常熟”公益广告大赛二等奖,2019年苏州市网络文化节十佳作品……

创业——始于兴趣

早在步入大学校园之前,杨五一便对影视相关的工作有着极大的兴趣。在学校经老师指导,更深入地学习了摄影摄像、后期剪辑等专业技术后,更加坚定了他从事相关工作的决心。于是,在大二上学期,杨五一联系了五个志同道合的同学,组建了“光羽映像”校园工作室,立足校园的同时开始一步步走向社会。

互联网时代下,视频和图文结合已成了最流行的内容形式;在各类视频平台和图文分享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同时,社会上对视频和图文制作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从企业店铺到组织单位,从城市面推广到个人IP打造,普遍有视频制作、图文编辑、平台运营的需求。如今,视频拍摄团队众多,文案编辑、平台代运营团队也不少,但是能把这些业务集中起来的团队却少之又少。

了解到这一点后,杨五一提出了一个优于传统视频制作团队的“新方案”——为客户提供“影像拍摄、后期制作及运营代理等一站式服务”,更高效、全面且稳定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团队也找到了自身的定位,不再是“来啥做啥”。

创业——忠于热爱

“假如没有热爱,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对于创业者而言,源自心底的热爱,可抵万难。

正是因为热爱,杨五一会将自己大部分的时间、精力倾注在学习相关知识技能上,写剧本、拍摄、剪辑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生活和工作和谐地融合在了一起。也正是因为热爱,在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才会想方设法做到更好,而不是为了报酬而简单应付。 

创业——成于坚持

一鼓作气者常有,三而不竭者难见,对创业者而言,最难的莫过于在屡次遭受失败后仍能坚定地...

专业介绍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简况:本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试点专业、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特色专业、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掌握扎实的数理科学知识和计算机专业技能,具备良好的计算思维和工程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在软件和信息技术、互联网和相关服务及其他行业解决计算机应用领域技术研究、系统开发、工程应用和项目管理等复杂工程问题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计算机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操作系统、汇编语言与微处理器、软件工程。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在软件和信息技术、互联网、智能制造等企业和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及其他相关服务行业从事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开发、维护、管理等工作。



2、数字媒体技术

专业简况:本专业为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建设核心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面向网络和移动的数字媒体与工程领域的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毕业生品格健全,具有科学的人文精神、创新创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思维能力,能够为地方数字媒体产业发展提供相应服务。毕业生具有数字媒体和计算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数字媒体理论知识及艺术基础,能够运用数字媒体技术从事互动媒体开发、影视动画创作及计算机游戏设计工作。

主要课程:计算机程序设计、数字摄影与摄像、数据结构与算法、平面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人机交互技术、UI创新设计、计算机图形学、Web前端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在数字文化创意产业从事移动互联研发、数字娱乐媒体设计、数字游戏设计与开发等工作;同时能够在企业事业单位从事软件技术开发、产品原型设计、智能数据分析与可视化、交互式媒体技术开发及多媒体信息管理维护等工作。



3、物联网工程

专业简况:本专业为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地方性、应用性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具有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物联网工程应用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本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物联网应用系统的分析设计能力和工程项目管理能力,能从事相关行业物联网软硬件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开发、集成、运行维护和管理等工作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操作系统、电路与电子学、传感技术及网络、RFID原理与技术、物联网技术基础。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在物联网工程领域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行政管理部门等从事物联网应用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开发、部署、运行维护及信息安全防范等相关工作。



4、软件工程

专业简况:本专业为江苏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试点专业,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建设核心专业。

培养目标:以地方性、应用性需求为导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软件工程理论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软件工程和信息系统基本理论、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具备软件系统的分析设计能力和软件项目管理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需要,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等行业胜任软件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集成、测试、管理和技术服务等工作的创新意识较强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计算机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UML)、操作系统、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软件过程与项目管理。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在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办公自动化处理、计算机安装与维护、网页制作、计算机网络及专业服务器的维护管理和开发、动态商务网站开发与管理、软件测试与开发及计算机相关设备的商品贸易等方面的有关工作。



5、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大数据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品格健全,具有科学的人文精神、创新创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思维能力,能够为地方大数据产业发展做出相应的服务。毕业生具有数据科学和计算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可视化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能从事数据分析决策、大数据应用系统开发、数据可视化处理等工作。

主要课程:概率论、统计学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原理与应用、Python与数据分析、数据采集与预处理、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大数据分布并行处理、大数据可视化技术。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在金融机构、电子商务、教育领域、科技领域、企事业单位、服务行业从事与大数据相关的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大数据系统开发等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