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是在1958年苏州师范专科学校数理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86年物理系成立,设物理教育专业,层次为专科,主要培养苏南地区初中骨干教师。1996年物理系物理师范专业开始挂靠苏州大学招收本科生。随着社会的需要和教学层次的提高,2003年物理系改名为物理与电子科学系,并开始招收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2004年学校升本,物理与电子科学系正式以常熟理工学院的名义招收本科生。2008年7月,学校院系设置调整,在物理与电子科学系的基础上设立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2019年12月,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更名为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现有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中英合作办学)6个本科专业。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和2020年先后获批江苏省一流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18年起与英国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合作开办电子信息工程(中英合作办学)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是江苏省品牌专业,2019年获批为全国首个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学院最早的电类特色专业,2006年入选校级特色专业,2012获批 “江苏省高等学校本科重点专业类”建设项目,2021年列入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入选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试点专业。在校友会发布的2023年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应用型)中,我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位列第3名。
学院依托产业办学,建有全国首个教育部现代产业学院--光伏科技学院,校地共建全国首个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声学技术现代产业学院。建有江苏省纺织机械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新功能材料重点建设实验室、江苏省基础物理实验示范中心以及江苏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江苏省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省级教学科研平台,以及苏州市绿色储能电池及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和苏州市先进照明和显示重点实验室两个市厅级科研平台。建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及电子科学与技术校级重点学科。实验用房14000多平方米,全日制在校学生1773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127人,其中正高16人、副高48人、中级55人、初级8人,博士82人、硕士36人、学士9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科学技术带头人4名、省“人才高峰计划”6名、省“青蓝工程”优秀学术带头人3名、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8人,硕士生导师6人,外聘兼职教授10人,外聘课程兼职教师8人。近年来,学院承担6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5项省部科研项目和260余项校企合作开发项目。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900多篇,其中200多篇被SCI收录。出版学术著作、教材30余部,获得专利授权230余件,软件著作授权40余项。教师科技成果获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江苏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苏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和教学竞赛奖多项。
学院围绕“注重通识、融入业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近年来,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全国可再生能源大学生优秀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等国家级竞赛上获奖近150项。
学院以工程技术特色创优势,以基础研究创新求发展,加强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加强校地互动、校企合作和国际化办学,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办学特色▲
学院近年来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支柱产业结构调整专业布局;专业建设强 调“应用型”、“创新性”,不断夯实专业基础,争创一流专业建设,其中,新能源 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国家级一 流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试点专业;电子科学与 技术专业为江苏省一流专业,被列为省级重点专业类建设项目;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专业为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试点专业。
学院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构建了承载学科竞赛、科技项 目和创新创业训练任务的交叉互补共享融通的三类创新实践平台。近年来,学生在全 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全国电子专 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等国家级竞赛、省级竞赛获奖 100 多项。每年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为 100%,受到业界欢迎。学院教学成果《全程化立体式“333”创新实践体系的构建和实践》获得 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学院创立了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首批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 -- 光伏科技学院, 校地共建全国首个声学技术现代产业学院。通过校企共建、冠名竞赛、企业捐赠、合 作建立研发中心等方式,推进面向职业需求的“实验教学、工程实践和创新训练”三 大教学平台资源建设,实现校企共建、资源共享、互赢互利。依托两大省级科研平台 “省纺织机械工程研究中心、省新功能材料重点建设实验室”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 展产学研合作,深化产教融合。
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以下办学优势:
1、专业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摇篮
电信学院每个专业都给学生推行了超级福利——本科生导师制、创新实践导师团。 通过本科导师培养制度,学院在本科生和专业教师之间建立了个性化的辅导关系。在学生专业学习、学术研究、科技创新、考研辅导等方面进行精细培养。在具体教学方法方面,充分实施了产教融合的工程项目化工程实践教学,以项目为导向,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着力培养大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 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智 能车竞赛、全国可再生能源大学生优秀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 大赛等国家级竞赛上获奖近 150 项。
2、大咖云集:名师全程 carry
学院承担6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5项省部科研项目和260余项校企合作开发项目。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900多篇,其中200多篇被SCI收录。出版学术著作、教材30余部,获得专利授权230余件,软件著作授权40余项。教师科技成果获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江苏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苏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和教学竞赛奖多项。
3、国际化视野:拓展发展路径
电信学院招收电子信息工程“3+1”中外合作双学位本科专业,越来越重视学生 国际化培养。学院引入国外合作院校的师资、课程、教材等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目前,100% 以上中外合作专业出国学生被录取国外硕士研究生,86%的同学获得了QS 排名世界前 100 的名校offer。同时,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也每年赴国内外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成绩骄人。此外,学院针对所有专业提出了“一学期一课程”的全英文授课模式,使学生英文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各专业教育与国际接轨。
4、专业训练:直击技术本质
学院秉承学以致用、创新争优的宗旨,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和潜力发展,鼓励学 生参与、探索、创造、竞争与合作。学院建有完善的工程实践训练平台体系,建有省 级实践教育中心、省级电工电子示范中心、电子设计与制造实训中心、专业实验室、 专业创新实验室、创客实验室、院级创新训练中心、校企合作实验室、国家级校企合 作实践基地。工程训练中,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专属实践空间,通过严格的专业理论 训练及细致的工程实践训练,成就技术大匠。学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坚持走“以赛 促学、创新集成、校企联合”的发展之路,构建多学科、跨专业的创新训练平台,并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5、奖助学金:全校最多最高
学院有着完善的奖助学金体系,覆盖面十分广泛。除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学校的各类奖助学金外,学院积极寻求与企业和优秀校友在奖助学金上的深入合作,设立了诸多奖助学金: “苏州声谷奖学金”、铭控奖学金、“77 物理奖”、“能源之光奖学金”、“农工党常熟市委爱心助学金”等。其中我院校友黄宏设立的“77 物理奖”,奖学金位列全校之最,高达 2 万元 / 人。
6、大赛云集:创新的练兵场
学院建有 2000 多平米的大学生创新实验室、无人机实验室、电子设计与制造实 训中心,每年组织 300 多人次参加近 20 项不同级别的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先后 承办了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总决赛,全国睿抗机器人大赛,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华东赛区) , 江苏省物理实验及科技作品创新竞赛, “蓝桥杯”全国软件及信息技术江苏赛区考点, “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竞赛(华东赛区) ,全国大学生可再生能源科技竞 赛等重要赛事,近年来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智能汽车竞赛、节能减排竞赛等 国家级甲级赛事中屡获佳绩,为学生打造技能提升和创新训练的重要平台。
7、考研就业:你的未来不是梦
学院考研氛围浓厚,研究生报考率超过50%,2023年,学院考研升学捷报频传,成绩喜人,实现了高质量、再突破。共考取研究生91人,录取总人数在全校名列前茅,其中“双一流”、”985“、“211”高校录取人数占45%,在留学深造的人数中,申请到QS排名前100高校offer的占比达86%。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有近三十年办学历史,是学校最早设立的工科本科专业之一, 2007 年学士学位授权评估考核优秀,2012 年获批加入“江苏省高等学校本科重点专业类”建设项目,2021 年获批江苏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并以优异成绩通过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估。本专业面向全国多个省份年招生约120人, 毕业生深造(读研、留学) 平均比例约 25%,其中 70% 以上学生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发达地区就业。
目前本专业专职教师总数 32 人,其中教授 8 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 16 人; 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16 人,硕士学位 12 人。有江苏省青蓝人才培养对象 5 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 3 人,具有六个月以上企业工作经历者 23 人。教师整体数量充裕,职称、年龄与学历结构科学合理。
本专业建有江苏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电子设计与制造实训中心、省基础物理实验示范中心等实践教学平台。专业实验室 3500 平方米,仪器设备 1800 台(套) ,资产总值为 2500 万元。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 5 个,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20 个,2013 年开始根据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和标准开展专业建设。
培养目标:以嵌入式系统、电子装备、集成电路与微电子领域的设计开发、应用维护、 技术支持、生产管理等方面的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重视器件与系统的交叉与融合,能跟踪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具备一定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可以在现代电子信息各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主要课程:嵌入式 C 语言、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电子线路、微控制器基础与应用、微电子器件与技术基础、微波技术与天线、人工智能理论与应用、射频与微波通信电路、电子测量与虚拟仪器、电磁兼容于电磁干扰、嵌入式系统与应用技术、电力电子与电机控制电路分析、音频信号处理与分析等。
就业方向:在嵌入式系统、电子装备、微电子与集成电路设计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研究、设计、开发、应用、服务和管理等方面工作。
常熟理工学院与英国 Liverpool John Moores( 利物浦约翰摩尔 ) 大学合作培养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经教育部批准的公办性质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本专业采用“3+1”培养模式,即:按国家统一的本科招生计划招收学生,学生首先在常熟理工学院学习三年,通过英方相关语言和专业课程考核后,到英国 Liverpool John Moores 大学,进行最后一年的学习,完成所有学分,最终获得常熟理工学院的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以及英国 Liverpool John Moores 大学的学士学位证书。 其前三年的国内学习可以充分受到良好的通识和专业基础教育,而第四年的英国学习 不仅能使学生获得语言交流能力的提升,更能够实地深入了解欧洲高等学府的培养模 式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国际化视野。同时,学生毕业前可申请国外高校的硕士,实现国 外本硕学位的无缝对接。如果未能赴英国学习或者在英国未能完成学业,只要完成我校四年的所有课程,考核合格可以获得我校的毕业证书和我校学士学位证书。2023年本专业出国学生中,80%以上的学生收到QS排名世界前100的名校硕士offer。
本专业引进了英国 Liverpool John Moores 大学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专业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引入了英方的师资、课程、教材等优质教育资源。在前三年学习中,专业设置了雅思英语课程,中英双方共同执教专业课程,用于保证学生具备良好的双语交际能力,有利于后续国外的硕士学位进修或提高国内硕士考试的通过率。中英双方共同监督和管理教学质量,学生每个学期的学习信息录入双方学校的信息管理系统。学生在常熟理工学院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标准(26400元/年)收取学费,在英国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按国际学生标准收取学费(约 1.61 万英镑/年)。
培养目标: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国家发展需要,培养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系统掌握现代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计算 机编程、嵌入式系统设计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创新意识、 英语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能在电子信息产业与相关领域从事设计开发、应用维护、 国际技术合作、质量监督、工程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主要课程:算法与编程、电路分析基础、电子技术基础、工程基础、控制系统设 计与分析、应用仪器技术、数字嵌入式系统、信号处理、电力电子技术、电子系统集 成、企业管理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胜任电子和信息类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岗位,能够 从事智能设备、电力电子系统、信息系统的设计、制造、开发和推广工作,从事电子 信息生产与应用领域中的国际技术合作、质量监督,或者从事技术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于2007年经省教育厅批准设立,同年9月招生。2012年加入“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获省高校本科重点专业类建设项目,2018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2019年被确定为省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并同步开展省特色专业建设,2020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并同步开展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2023年获批江苏省产教融合品牌专业。
本专业拥有43名专职教师,博士学位占比60% 以上,高级职称27人。专业现有省级实验示范中心 2 个,江苏省电子设计与制造实训中心 1 个,专业实验室面积约 5378平方米,有各类实验设备 4992 余台套。建成校企联合共建的实验室 8 个,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33 个。
专业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增进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依托院创新平台,每年组织学生参加专业相关的十多项排行榜赛事,参赛人数多,受益面广。本专业现有在校生304名,毕业学生多数进入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相关企事业单位工作。就业质量高,专业对口率高。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发展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系统掌握专业应用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 创新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和国际视野, 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相关领域从事嵌入式系统、智能设备、信息处理与传输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维护、技术支持、质量监督、生产 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 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数字信号处理、程序设计基础(C 语言) 、 嵌入式系统、数字图像与计算机视觉、通信电子线路、虚拟仪器、微控制器原理与应用、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工程制图、MATLAB 仿真与实践、电子线路 CAD、软件技术基 础、EDA 技术与应用、专业综合性工程实践等。
就业方向:从事智能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系统集成和维护等工 作。从事电子信息生产与应用领域中电子设备的质量监督、运行维护工作。从事电子 信息类高技术企业的技术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在各类学校及科研院所从事相关的教 学、科研等工作;也可继续攻读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自2008年成立以来,本专业始终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坚持落实学校“注重通识、融入业界”的办学理念,课程群面向产业链,立足苏南,面向长三角地区光电信息产业,坚持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建设,形成了基于政校企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专职教师总数23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0人,博士2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杨希峰老师获评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王书昶老师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李中国老师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郭文华、王书昶、李方强、况亚伟4名教师入选江苏省科技副总。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现有基础和专业实验室21个,主要包括工程光学实验室,光电检测技术实验室,激光原理实验室,LED照明技术实验室,光电薄膜实验室,光电创新实验室,光纤通信实验室等,总使用面积为4958m2,仪器设备总计5192件,总值2259.4万元,于2020年获批“先进照明与显示”苏州市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1项。
近3年毕业生主要在上海、苏州、南京、杭州等地就业,累计考取东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江南大学、宁波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硕士研究生68名。2023年5月,在由全国第三方大学评价机构艾瑞深校友会网(Cuaa.Net)独家发布的中国各专业类一流专业排名中,本专业位于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全国排名第3位,江苏省排名第1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能综合运用专业理论和技术对激光技术与应用、半导体照明技术与应用、光通信与检测系统进行分析、设计,解决现场技术问题,同时具有工程职业道德、团队合作和项目管理能力的应用型工程师。学生要学习光电信息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工程技术基础、科学研究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训练,培养过程突出以光子和电子为信息基本载体的信息特征,体现信息产业高速发展、学科交叉的趋势。
主要课程: 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嵌入式C语言、信号与系统、工程光学、激光原理与技术、光电子学、通信原理、LED技术与应用、微控制器原理与技术、光纤通信、光电检测技术。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够在工农业生产、信息能源、生物医疗、环境监测、新材料及工艺、科学研究等领域的相关行业与部门从事光电信息技术与系统相关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应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可攻读光学工程或电子科学与技术相关学科方向的硕士、博士学位。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立了基于“产业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基于 成果导向(OBE) 理念, 构建模块化、层次化课程新体系;通过外引内培、校企融合互补, 建立了工程教师团队的转型机制,打造了省级新能源优秀教学科研团队,获得了江苏 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荣誉,建立了江苏省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了 4 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4 本江苏省重点教材、出版 20 本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系列教材,承担 1 项国家级和 5 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共获得 1 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 项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 项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 项苏州市教学成果特等奖。
本专业面向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聚焦太阳能光伏 和光热发电、储能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关键技术,致力于培养太阳能(光伏、光热) 、 储能电池和新能源汽车方向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区域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 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紧扣产业发展需求,政校企行协同育人,引入企业优势资源, 建设“五合一”基地。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产教融合, 培养符合新能源产业发展需求,在材料、器件及系统方向具备扎实应用理论基础和解 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引领国内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面向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备社会责任感、职 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系统掌握专业应用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学习 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国际视野,具备从事新能源及相关领域的材 料、器件与系统的开发、设计、制造和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师。
主要课程: 电工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大学化学、嵌入式C语言、科学与工程制图、自动控制原理、热工学基础、半导体物理与器件、薄膜太阳能电池、硅材料电池原理及制备、储能原理与技术、太阳能热利用原理与技术、热工测试技术、光伏发电系统、光伏电池组件的设计与制造、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燃料电池应用与安全。
就业方向:新能源及相关领域的材料、器件与系统的开发、设计、制造和管理等 工作的应用型工程师。
本专业契合国家战略、紧贴区域发展,面向集成电路设计业、集成电路制造业、集成电路封装和测试等方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有着三十多年工科办学历史,在本专业方向有近二十年教学与科研积累,当前每年面向全国多个省份招生约70人。
目前本专业专职教师总数 25 人,其中教授 6 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 17 人; 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18 人,,有江苏省青蓝人才培养对象 5 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 3 人,具有六个月以上企业工作经历者 23 人。教师整体数量充裕,职称、年龄与学历结构科学合理。
本专业建有江苏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电子设计与制造实训中心、省基础物理实验示范中心等实践教学平台。集成电路设计、版图设计等专业实验室 3000 平方米,仪器设备 1635 台(套) ,资产总值为 3000 万元。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 8 个,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20 个。
培养目标:以解决集成电路、微电子、嵌入式系统开发领域的设计开发、应用维护、 技术支持、生产管理等方面的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重视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的交叉与融合,能跟踪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具备一定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可以在现代微电子与集成电路、电子信息全产业链的各个方向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主要课程:嵌入式C语言、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离散数学与复分析基础、电磁场与电磁波、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近代物理、半导体物理基础、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伦理、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设计基础、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数字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工艺与版图设计、微控制器原理与应用、电子测量与虚拟仪器、电力电子与电机控制技术、电磁兼容与电磁干扰、嵌入式系统及应用、集成电路与微系统封装与测试技术、射频与数模混合高速PCB设计、射频与微波通信电路、人工智能理论与应用、FPGA结构原理与应用、微电子封装材料及工艺、基于FPGA的人工智能算法加速及应用。
就业方向:在微电子与集成电路、电子信息全产业链各类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研究、设计、开发、应用、服务和管理等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