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学院简介


学院简介▲

机械工程学院始建于1976年,经过45年不懈努力,学科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开设“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机械工程”专业获批2012年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2020年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19年6月顺利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获批2021年江苏省一流专业建设点。为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接地方优势产业,2010年开办了国内第一个“机械工程(电梯工程)”本科专业方向;同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与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联合举办机械电子工程专业“3+1”国际课程实验班;2011年该项目经教育部批准为中外合作本科教育项目;2018年5月获批江苏省第三批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培育点;2020年入选江苏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建设工程。为主动适应地方重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面向智能制造进行专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新工科”专业,2020年“智能制造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审批并于2020年7月正式招生。2012年起,先后与中国矿业大学、苏州大学和江苏科技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00余人。目前,学院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300余人、在读硕士研究生20余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91人,其中专任教师70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8人,副教授24人,高级职称占45.7%;其中博士46人,占比65.7%;有工程背景的教师24人,占比34.3%;境外访学经历9人,占比12.9%。近年来,入选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次,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人次,省“六大人才高峰”行动计划2人次。

学院具有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现有国家级机电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江苏省机械工程学科综合训练中心1个,配有机电类分布式人才培养的“俞亚鹏--非并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1个,实验实训用房面积100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近3700万元。同时,与周边通快(中国)、卡赫清洁、天准科技等企业广泛合作,共建2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形成了由课程实践、工程训练、实习实训一体化的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有力地保证了教学计划的实施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学院现有江苏省高校电梯智能安全重点建设实验室、江苏省高校机电产品循环利用技术重点建设实验室。近年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5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项,年均科研经费800万元以上。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其中SCI、EI检索70余篇;授权专利2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60余件;获省部级奖10余项,其中与常熟长城轴承有限公司联合申请的“高刚性高精度减速器薄壁轴承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江苏华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联合申报的“废旧汽车高效资源化拆解回收关键技术及自动化成套装备”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同苏州莱茵电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大跨度高可靠性智能斜行电梯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以“学理轴”与“实践轴”为两纵,以“产教融合”为横跨,构建H型课程模块体系框架,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H+机电类高职与本科贯通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项目获2021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机械工程专业设置了“柔性制造”和“电梯工程”方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设置了“机电一体化”和“移动机器人”方向;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设置了“智能装备设计”和“智能装配”方向,构建了专业与产业发展高度契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近三年,共有140名毕业生攻读研究生,其中52人就读学校均为世界排名前300的高校或TU9德国工业联盟高校。

学院一贯重视学生“三创”(创新、创业、创意)能力和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2020年获得DS SolidWorks中国授权CSWA考试中心资质,定期面向学生开展CSWACSWP培训认证;2021年获得ABB机器人技术培训认证合作学校。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器人RoboMaster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等各级各类学科竞赛。2021年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2019年以来,在省级以上各类竞赛活动中共获得奖项2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95项);省级创新训练计划30项,校级133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专利60余件。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普遍欢迎,就业率达98%以上,多次被评为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办学特色▲

电梯工程

常熟理工学院电梯工程专业方向创办于2010年,是目前全国第一个本科层次设置电梯工程方向的本科院校,已向电梯行业企业输送毕业生近300名。苏州及周边地区,电梯整机及零部件企业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产业集聚度极高。本专业方向依托这一雄厚的电梯产业基础,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及一定工程实践能力,可从事电梯技术研发、项目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自开办以来,与奥的斯、西子、巨人通力、康力、东南、莱茵等国内外知名电梯企业保持着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并创办了具有鲜明特色和明确面向的产业学院——“智能电梯产业学院”,组织编写了全国第一套成体系的电梯工程专业教材,建有江苏省电梯智能安全重点建设实验室、电梯工程学院实验教学中心等教学与科研平台,有曳引电梯6部、液压电梯1部、电梯控制与调试实验平台9套以及种类齐全的测试仪器设备。在国际合作方面,与挪威科技大学、英国北安普顿大学等开展教学和科研合作,以准确把握电梯技术的发展,并赋予学生一定的国际视野。

智能制造

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工业4.0小组”正式提出“工业4.0”概念,其实质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工业革命。苏州作为全国制造业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其高端装备制造是10个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机械工程学院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2014年9月,在对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两个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修订的基础上,着手进行智能制造硬件平台建设方案的制订和论证,并于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的6个月后,建成“智能制造工程实践与创新教育基地”。初步建成了基于智能制造的课程体系及硬件平台,赋予了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以鲜明的专业特色。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平台,达到初步掌握工业机器人技术、智能制造技术、数字化设计、虚拟仿真、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机电系统集成等现代设计与制造技术,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020年“智能制造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审批,为学院智能制造特色方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也将为区域制造业的升级改造提供优秀人才支持。

机器人技术

到2022年末,苏州规模以上装备产业总产值达到1万亿元左右,高端装备占装备产值比重保持在40%以上。学院抓住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核心,重点围绕机器人技术开展工业机器人、竞赛机器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以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及科创育人为己任,旨在培养学生的现场工程师核心技术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工业机器人科创中心配备多台ABB工业机器人及进口协作机器人,建设有丰富的实验实践学习项目,主要为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智能装配方向提供创新实践平台。同时,学院具有ABB机器人技术培训认证合作学校资质,可为学生、社会技术人员提供智能制造相关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培训。全国大学生机器人RoboMaster大赛已经成为学院品牌赛事,建有设计工作站、智慧空间、加工装配站及机器人测试站等多个功能区,集设计、制作、测试于一体、打造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移动机器人方向特色育人平台。《机器人技术基础》入选省一流课程建设项目,已完成省重点建设教材《机器人SLAM技术及其ROS系统应用》,在建校重点教材《机器人技术基础》,形成了以课程建设为引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精密轴承

作为全国5大轴承产业集聚区的苏锡常,产业特色鲜明,产品竞争力强,担负着我国轴承产业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的历史重任。常熟理工学院轴承人才培养模式起源于与常熟长城轴承有限公司创办的校企合作——“轴承班”,已连续订单式培养3届学生,有近30名毕业生在常熟长城轴承有限公司就业,为公司培养了多名中层和技术骨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深入合作。2018年双方先后签订工业机器人用RV减速器专用精密复合轴承研发和产业化等横向课题6项,签约科研经费近100万元。2018年12月,双方签署校企共建“五合一”基地。2019年3月,学校与常熟长城轴承有限公司共建成立“超精密轴承技术研究中心”。2020年,与常熟长城轴承有限公司联合申请的“高刚性高精度减速器薄壁轴承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学院初步构建了较为独特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及产教融合平台,为轴承产业向中高端发展培养了一批应用型技术人才。

专业介绍


1、机械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掌握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及机械工程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能在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机械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检测与控制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机械制图、电工电子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控制工程基础、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机电控制技术。

就业方向:机械工程领域内的产品(特种设备)设计制造、产品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




2、机械电子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掌握数学、自然科学以及机械电子工程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能在机械电子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机械电子产品的系统设计与系统集成、应用与维护、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机械制图、电工电子学、C 语言程序设计、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控制工程基础、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机电控制技术。

就业方向:机械电子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制造、集成与调试、应用与维护、管理等方面工作。




3、智能制造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掌握数学、自然科学以及智能制造工程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能在智能制造工程领域从事智能装备及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检测与控制,智能装备的运用和维护、智能系统集成、信息管理和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机械制图、C 语言程序设计、电工电子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控制工程基础、机械工程测试技术、人工智能及其数学基础、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及应用、智能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机器视觉及其应用技术。

就业方向:智能制造工程领域从事智能装备及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检测与控制,智能装备的运用和维护、智能系统集成、信息管理和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




4、机械电子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融合东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注重发挥中、德大学的特色和优势,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需求,掌握机械电子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专业技能,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可从事机电一体化控制、机电系统设计、开发及运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德语、机械制图、理论力学(德)、材料力学(德)、工程材料(德)、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德)、电工电子学、电气控制与 PLC、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电子系统(德)、机械制造技术、测量技术(德)、项目管理(德)、传感器与执行器(德)、器人设计(德)。

就业方向:各类机械设计与制造企业、电子及电器企业及其它生产部门、公司、科研院所,尤其是德资及中德合资合作企业,从事机电产品的设计、制造、管理、销售及技术服务等方面工作。